13691128829
超前谋划蓄势待发:国内外未来产业布局概况
发布时间:2021-12-15 浏览量:5895

未来产业是指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大趋势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对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抢占下一轮发展制高点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影响未来发展潜力的颠覆性产业、提升未来竞争能力的前瞻性产业,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发展未来产业是换道领跑战略的重点,不仅是对存量的升级,更是在增量上的破局。应未雨绸缪,尽早做好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准备,积极应对挑战,把舵航行,而不随波逐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携手共同创造高质量安全和繁荣的未来。

(一)尺度界定

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尺度约束下,讨论才更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人世间,“未来”往往让人神往。未来的尺度可以是下一小时、明天、明年、下一个十年、下一个百年、下一个千年……每一代人所处时代、发展基础、所在环境、认知广度深度等各异,因此,所指的未来也各不相同。按当前人平均寿命而言,可预见的未来主要是指其后10-30年,即对现在而言的未来主要是指2030-2050年,而对于每个当下的人来说,更最关心的还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

1639547299477921.png

图1 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

(二)未来产业高度不确定性

2016年美国亚历克·罗斯(Alec Ross)《未来产业》(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一书把“未来产业”概念推广到全球。

图片2.png

图2 《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未来产业)

未来不是今天的延续,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是很显著的特征,需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美国数学家埃里克·坦普尔·贝尔(Eric Temple Bell)说:“今天,对于站在预言家一方的每一个有能力的专家来说,都有一个同样有能力的专家站在反对他的另一方。如果说什么地方有愚蠢的言行的话,其也是分布得非常均匀的,以至于其不再是区分的标志。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怀疑和适度谦卑的时代”。

考虑未来10-30年发展愿景的时候,有目标、体现目标的指标、制度环境、政策举措等多层面因素。考虑未来前景,人们的预测能力往往是比较弱的。尽量对产业选择慎重一些,非线性的因素过多。即便是世界顶尖机构的预测分析,一个保险的做法就是谨慎参考,但因此就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是不恰当的,如果这样甚至会丧失一定的机会。处在百年周期继往开来的时点上,科学选定自己的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造福社会和民众的未来产业方向,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必须直面这些挑战。

1639547367759694.png

图3 《未来产业: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决胜未来,关键看产业、看科技,未来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未来产业意识,缺乏未来思维、缺乏未来感。

(三)未来产业特点和演进趋势

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产业应是能够推动未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产业。未来产业是面向未来社会需求的、由当下尚未成熟的技术突破驱动的、将可能会发展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未来,正汹涌而来,不抓紧布局未来产业,就会失去未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不是传统产业的自我延续和升级,而是前瞻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重大成果所形成的新型战略性产业。未来产业具有正外部性、关联性、创新性强和以知识运用为基础等基本特征,未来产业的提出基于未来学的相关理论,未来产业的战略选择需要有愿景意识和全局、统筹思维和战略思维。对未来产业的正确布局,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

1639547400935184.png
图4 未来产业特征

1639547456338238.png

图5 未来产业演进趋势

1639547480667202.png

图6 未来产业的驱动力

(四)国外未来产业布局概况

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主要发达国家通过积极筹建未来产业专业研究机构,加强了对前沿领域的布局和研发投入力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科技实力成为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谁能持续且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未来发展的领先优势。近年来世界主要制造业强国均不同程度地推行产业振兴计划,如美国的“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德国的工业4.0等,力图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把未来产业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密集出台重大规划政策,不断谋划布局其未来产业发展,正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表1 部分国家或地区未来产业布局情况

1639547592310960.png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深刻地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地位。科技创新肩负着国家生存发展、民族崛起振兴的使命。科技自立关系的是底线和安全,科技自强考虑的则是面向未来产业的引领。

从战略规划层面中可见,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以色列等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重要性、发展路径判断都较为一致。加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共识,发展路径上都采取产业链视角“补短板”和创新链视角“建长板”相结合的模式。

1639547630445565.png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未来产业的经验:

1639547658912326.png

图9 部分发达国家发展未来产业经验

(五)国内未来产业布局概况

从国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对我国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我国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经济发展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化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未来产业可以通过创造新增量、带动新就业、挖掘新潜力来缓解全球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从而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孕育国内发展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浙江考察时提出:“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中国多个省份已将未来产业写进其“十四五”规划中。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培育产业新动能、构建新增长点、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获得先发优势的关键。

1639547706337866.png

图10 2021中国无锡(惠山)未来产业创新峰会暨上海临创产业研究院苏南分院开院仪式

中国多个省份、城市已将未来产业写进其“十四五”规划中。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培育产业新动能、构建新增长点、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获得先发优势的关键。

表2 国内部分地区未来产业主要领域布局情况


(港澳台地区资料不全)

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6.6万元,比上年增加0.5万元。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呈现稳中有进态势。一是总量稳定增长。2020年,我国R&D经费总量约为美国[1]54%,是日本的2.1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2000亿元,约为G7国家[2]年均增量总和的60%,成为拉动全球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增速全球领跑。2016—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三是强度追赶加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R&D投入强度水平已从2016年的世界第16位提升到第12位,接近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8个,分别为广东(3479.9亿元)、江苏(3005.9亿元)、北京(2326.6亿元)、浙江(1859.9亿元)、山东(1681.9亿元)、上海(1615.7亿元)、四川(1055.3亿元)和湖北(1005.3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陕西,除了陕西外,其余全部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直辖市比较亮眼,京沪津位列前三!

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4%。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266.3、209.7、319.8和174.7,分别比上年增长6.3%、5.4%、8.5%和3.8%。测算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保持持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继续增加,创新产出较快增长,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

1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整体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取得了瞩目成就。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研发投入规模稳步上升,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局面和氛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系统部署,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1639547795335046.png

图11 2005-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及分领域指数

经过长期积累,中国基础研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处于从跟踪追赶到并行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发投入强度还有较大差距。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国内众多省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沈阳等地都已立足自身基础,强化前瞻布局,围绕人工智能、半导体、工业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引领性发展,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图片12.png

图12 我国2020年研发经费分省概况

(六)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建议

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强、不确定性高,从实验室前沿技术突破走向市场,需要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政策制定者协同互动,需要完善的创新生态支撑,需要有条件的地方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营造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生态,探索包容性高的制度,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进行一体化部署,开展未来产业培育示范,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1639548484435176.png

图13 我国未来产业机遇和挑战

1.政策保障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性评价制度,支持创新主体常态化全程参与政策制定,提升创新政策科学性、时效性和协同性。健全创新政策落实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创新主体获得感。突出“有中育新”,推进现有产业未来化。突出“无中生有”,推进未来技术产业化。突出“借脑连智”,推进域外科创成果本地产业化。探索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1639548524214236.png

图14 我国未来产业生态体系

2.条件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科技投入联动机制,积极争取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项目落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划涉及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支持企业出资与财政资金联合设立科技项目,鼓励非政府引导基金出资的社会私募基金投资本市科技创新项目。加强土地和空间资源支撑力度,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保障。发挥场景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未来场景实验室。加强机制创新,探索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联合共治模式。支持前沿科技创新创业,发挥领军企业作用。

3.科技创新

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我国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布局力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正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未来产业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打好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鼓励基础研究努力挑战“无人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可用变成可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抢占未来、前沿领域发展先机。进一步优化平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投入结构,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开展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搭建跨界融合技术平台,加强未来产业所依托技术和知识源头供给。面向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研发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科技产出影响力。加强未来技术储备,探索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发现和培育机制。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加速培育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的未来产业企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继续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不断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多层次的人才生态体系。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和社会的转型升级需求。多层次人才生态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以满足未来产业的人才需求,完善强化创新能力所需的立体式人才供给体系。提高各种层次平台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大学、工程中心、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平台等。落实教育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加强未来人才培养,瞄准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围绕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性技术进行前沿探索,抢抓科技发展机遇,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营造并落实“宽容失败,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4.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技术标准的竞争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全球化非常重要的手段。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占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各企业都致力于把自己的技术变成主流的技术,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得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就成为使得自己的技术成为主流技术并争取技术效益最大化的首选。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化研究,制定一批应用带动的新标准,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5.新基建

推进新基建。新基建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需要。传统基建在过去为我国成长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打下了基础,新型工业革命必然导致全球产业由“智造业”大国掌控。未来产业生产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智能制造、未来能源、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产业组织方式和内在逻辑均已发生改变,对深入行业的新型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需求。“新基建”是未来发展的短板,新一代网络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投资建设,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我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大国重器。

6.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支持。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创新金融科技产品供给,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依据技术特点和产业成熟度梳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和未来产业的孵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培育新型科技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研发平台等的建设,构建“技术+模式”的双轮驱动型创新生态。

7.因地制宜

各地结合实际,错位特色发展。未来产业是建立在前沿技术基础上,市场需求是靠政策推动的,未来发展需要不需要这一产业领域或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性产业等都难以准确预知。因此在选择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上,要紧密结合实际,紧扣各地产业发展趋势,在综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等基础上,扬长避短,合理选择重点产业的细分领域,全面落实因地制宜、特色错位发展战略。防止产业布局中“一哄而上”或“一哄而散”的情况,避免重复布局和建设。

8.借助外脑

发挥专业智库优势,加强对未来产业战略规划、预见预测与发展模式研究,鼓励智库开展未来技术预测和未来产业研究,组织发布有全球影响力的年度发展报告,加强未来研究成果对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决策支撑作用。未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眺望,需要有一批有识之士以前瞻高度统筹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勇闯“无人区”,更需专业智库研究如何规制新兴技术产业化带来的风险,是对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考验,权衡新兴技术产业化带来的伦理、社会和经济风险,重新考虑法律假设、风险研判和利益平衡等维度的问题,做好产业引导和培育,如何建立以敏捷为核心的治理框架,为未来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需要多领域的有识之士从各自视角出发,解剖未来、构想未来。

9.开放合作

1639548597970622.png

图15 藤岛昭、Nikos Logothetis和费林加等科学家选择上海,上海正成为全球科学家的理想之城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未来产业”是一个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布局,不是单一的某一个企业、行业就能支撑起整个未来产业的发展,不能用“以偏概全”的眼光去看待未来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整体来看、系统把握。总体而言,未来产业是关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关于人类未来的整体产业思考与布局,闭门造车不行。坚持把国际视野作为重要导向。立足“双循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围绕有效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创新,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新路径,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加快完善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加公平的国际创新合作环境,形成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育才、引才和用才机制,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

10.舆论引导

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作用,宣传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进展、新成效,进一步营造未来产业发展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组织召开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高端论坛、峰会等,交流未来产业领域前沿新知,解析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应用推广前沿技术,宣传推介未来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