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新基建"解读:如何解决了解这些痛点
发布时间:2020-06-10 浏览量:390
新基建
 
  疫情成了一次压力测试,中国企业家和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开始了解到中国经济真正的软肋在哪里,并迫切希望加以改变。
  “新基建(新型技基础设施建设,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火了,从宏观经济学家到中小企业、再到A股散户,都在热议。
  国家自上而下、全力推动的新基建,以硬核科技补短板、促增长。为此,已经在全国各省启动新基建的投入,包括5G、人工智能、物联网、特高压、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
  本质上,新基建就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疫情后,全国将迎来一次数字化建设的高潮,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一次转折。
  相信一年三年甚至五年十年后,中国行业将变得更加强大,不可阻挡。
  之所以在传统基础建设上,提出“新基建”的风向标,就是要让科技赋能的战略,进入各个层级,进入公共和商业领域所有决策者的思维中。
  因而,新基建的推行将帮助大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借助新基建的契机,塑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能撑过去并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将成就一批能够抗风险、跨周期的“新型企业”。
  一、为什么需要新基建?
  对于基层社区、商业企业来说,疫情都是一次大考。考验了也暴露了从上游供应、组织运营,到下游与用户关系的诸多问题。
  产业上游,供应商良莠不齐,没有系统对接、授信风控、安全现金流储备,在风险期只要出现一个老赖就容易拖垮上下游;
  组织管理,停留在简单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面临大考,而员工不齐心、易失控,远程办公不习惯、不饱和,或者开工难、招工难;
  产业下游,与消费者割裂,无法在线下物理阻隔时期链接到用户,去及时转变提供在线化、0接触的服务;
  二、 “新基建”能做什么?
  1.行业未来洞察力:如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互联网产业,从农业到工业,很多传统产业领域,已经正在推进智能化,“新基建”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正在显现。
  中国消费了全球最大量级的猪肉,也养殖了最大量级的猪。去年猪瘟,引发了猪肉价格猛涨。现在,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可以应用在猪脸识别,AI(人工智能)养猪可以更快发现得病的猪,做好隔离和处理,避免大规模扩散。
  实现猪脸识别,定位每只猪的身份,就意味着实现从投喂到健康管理,再到育种、宰杀等一系列历程的全程记录,做到了有据可查。
  无人工厂或者智能工厂应用到农业这个领域,应用到养牛养猪这样的场景下,既可以降低牛、猪和人的接触,从而预防疾病;同时可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譬如,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系统,在部署完成1年内,可以将养殖人工成本减少30%-50%,降低饲料使用量8%-10%,并且平均缩短出栏时间5-8天。
  按照这个算法,假如推广到全行业,可以帮助产业降低超过500亿元成本。
  养猪、养牛、养鱼、养鸡等各行各业,都在借助智能设备和AI算法,重塑整个生产流程。
  2.线下线上的融合能力:如何对冲风险、穿越周期?
  任何产业都有周期。而线上线下的融合,能够在实体经济遭遇黑天鹅时,给予企业和产业对冲风险的可能。
  疫情期间的“市长直播卖货”,对冲疫情期间无法线下销售、体验的风险,也是线上线下融合逻辑自然的延伸。
  这并不是单一的品牌案例,而是产业园区在进行经济数字升级之后,实现供应端、流通端、消费端的要素汇聚和流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要么是十年前,要么就是现在。这句话,对于“数字化”的落地同样适用。
  3.与外界共建共生的能力:如何与上下游共生共荣?
  我们看到非典过后的电商快速发展,同时也成就了物流的万亿市场。京东物流、顺丰、四通一达等等,都在快速生长。
  简单说,产业上下游是一条船上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在拥抱改变中同进退,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就在国内物流行业迅猛增长中,还叠加上了另一条增长曲线:物流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等新基建,去进一步提升效率,这需要“长期主义”的战略布局。
  智慧物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一旦有更高效的自动化流程,对于传统物流,包括生长于物流之上的电商,将是降维打击。
  从智慧物流的快捷,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便捷,真正实现了全面的智慧物流升级、数据流通畅、与上下游的无缝衔接、完整的全局考量。
  物流行业自动化的影响是全产业链的,能够实现从制造到零售,上下游全面整合升级,共生共荣。
  4.数字化创新的能力:发现下一个增长点
  增长,就在于发现新的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当实现远程开户、远程审批、远程协同文档能够确保安全高效,在疫情期间牵动国民经济神经的金融机构,“停工不停业”。
  金融机构通过线上大数据形成用户画像,结合人工智能,更好地对大众进行投资相关资讯推送,完成资产配置的建议和管理。
  “金融知识图谱”借助人工智能,为风险评估、预测、反欺诈、精准营销、智能搜索等提供技术支撑。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使用短文合成机器人,以及金融知识图谱为大众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市场教育,让普通人也能获得最新的资讯和个性化的投资建议。
  三、数字化三大环节
  1.生产要素数字化:打造数据时代的“阿米巴经营”
  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稻盛和夫所创的“阿米巴”经营模型,把生产工序最小化,独立经营、管理、核算,最大程度优化经营。
  而进入数字化时代,从生产要素到经营管理,都可以更好地形成SOP(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数字化管理。
  在企业,远程办公打卡,仅仅只是一个开始。OA(办公自动化)系统落地,培训体系的内嵌和完善,让企业都用同一种管理语言,同一套晋升工具,同一套评价体系,最大化提升效率,激发动能。
  人的数字化,绝不仅仅是冰冷的。科技加持下,云会议、云面试、云激励、云培训,不仅提升效率,而且提升每个个体的价值创造能力。
  2.决策机制数字化:建立自下而上的数字智囊团
  疫情倒逼各大城市上线各种问卷调查、行踪轨迹和交通工具的追溯,进行防疫,这是人的数字化的第一步。
  高危人群的态势预警和研判系统,这两个是最普遍的,全国各地都想知道。而在疫情初期,我们靠的还是非典时期的“人工统计”,低效,而且基层社区服务人员的风险也高。
  但逐步,从基层到上层都意识到大数据的作用,结合手机应用和小程序,进行统计、填报和预测:
  ① 从疫区来的人回到城市分布在哪里,哪几个小区,具体情况,从而进行高效的排查。
  ② 确诊的人在进医院被隔离之前,在线下接触过哪些人,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3.对外服务数字化:掌握最核心的用户资产
  从生产要素到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保障了供应端的抗风险能力。而链接需求端,绝不能断层。
  就像德鲁克的名言,企业的根本目标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客户。
  疫情期间,餐饮连锁西贝的店长,每天通过社群、朋友圈、1对1交流,为9万多名顾客提供外卖服务,疫情期间线上营收占总营收80%以上。
  对于数字基建的战略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毕竟,现金流再好的企业,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
  四、重塑增长:从新基建到数字化
  数字化的目的,把日常数据积累变成资产,帮助运营和战略决策。数字化管理的落地,就需要我们开篇提到的:
  “帮G(政府)管理、给B(企业)赚钱、为C(用户)服务”,这种企业服务的升级模式,将更加广泛应用,帮助各层级决策者,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决策。
  总结:
  第一,通过互联网软硬件、网络通信、物联网、AI(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将物理世界的多维信息以及产业知识数字化,以数字连接打通线上与线下;
  第二,以数据和技术为最大公约数,重塑产业流程和决策机制,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结构的改变,通过降低边际成本来实现规模覆盖,并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第三,用共建共生替代自我封闭,实现数据和技术应用在多产业、多链条的网状串联和协同,进而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客户价值。
  回到本质,产业数字化背后是企业从上到下对于“数字操作系统”的全面反思和落地执行。
  由于数字操作系统涉及最底层的逻辑,这种数字化转型对于很多企业是巨大投资,巨大阵痛,但也是迎接下个十年增长的必经之路。
  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就是这两天从投资圈到媒体圈热议的“新基建”。这是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回到本质,新基建是从顶层设计到社会资源的“风向标”。
  七大新基建,无一不包含硬核科技的艰难攻关,无一不牵动盘根错节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但重要的是,当自上而下都有了充分的意识去补短板,去适度超前投资,才有可能在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为下一个增长点储备实力。
  疫情是一剂催化剂,大刀阔斧的数字化升级,新基建的风向标引导,将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发挥长久效应。
  未来已来,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口干舌燥地辩论,“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到底能带来多少增长”,而是全情拥抱,躬身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