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双碳战略”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21-09-08 浏览量:2480

1631082060494850.jpg

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不懈追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向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这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市,绿色低碳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市条件之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地方招商的金字招牌等,理应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勾画了中国未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光明图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相关工作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不仅表明我国保护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推动各行各业低碳转型明确时间表、谋划路线图。

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碳中和战略涉及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应对气侯变化、实现碳中和刻不容缓,需要全球同心协力、携手应对,中国的承诺意义重大,必将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体情况

1984年,中国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0年底,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全国已有21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遍布31个省(区、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产业集聚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上呈现数量稳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和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1985 年到2018年的24年中,国家级经开区GDP年均增长20% 以上,远高于9.4%的全国 GDP年均增长率。


1631080919901523.png


但近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进入平台期,有放缓趋势。对此一定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积极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目标定位、加快转型发展,为我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情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占地,水资源和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15%,1.9%和2.2%,COD和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0.8%和0.6%,但同时创造了占全国8.7%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占全国15.6%的工业增加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较少的土地,较低的水资源、能源消耗量,较低的污染排放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均大幅领先于全国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发展,资源、能源优化利用和污染减排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在我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实践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表 2018-202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考核评价

2.jpg

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存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绿色产业竞争力较弱、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工业和高能耗产业比重偏大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应更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巩固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优势,探索经济能源环境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全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

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

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碳中和战略涉及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挑战

据测算,我国碳排放峰值将超过100亿吨,而美国碳排放峰值为57亿吨,欧盟约为44亿吨。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挑战非常巨大。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要求减排力度更大,任务也更为艰巨。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可能会抑制部分高耗能行业、高排放行业的短期增长。但与此同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也将创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像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这样的绿色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也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是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个阶段,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确实是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国总体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对未来经济增长,还有比较高的预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压力较大。碳减排既是气候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需统筹考虑能源安全、经济增长、社会民生等诸多因素。相较发达国家,中国减碳之路的压力和挑战更甚,低碳发展转型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也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国家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低碳生活等都需要为此做出具体行动,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

一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比较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

2、尽早达峰的关键在于控制碳强度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在长期碳中和愿景导向下的阶段性目标。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愿景,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实现达峰,核心是降低碳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强度”下降抵消GDP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尽管不断加大节能降碳力度,能源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碳排放也将呈缓慢增长趋势。2030年前尽快使碳强度年下降率赶上GDP年增长率,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是世界各国对碳排放量的约束,也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

1、统一战略共识

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减碳之路就是保障人的生态权利,追求人的生态幸福,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尽快达成战略共识,明确碳中和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意义。

要有全面、系统、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内涵的思想自觉。“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理性、智慧地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将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五大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全过程、各环节。

要认识到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倒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高效率利用和环境高水平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源高效率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环境高水平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经济能源环境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高效率利用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支撑,能源高效率利用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倒逼,环境高水平保护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高效率利用的促进。

思想自觉要转化为更理性、果敢的行动自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迎难而上,及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

2、强化科技支撑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场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支持加强技术创新,在先进脱碳技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围绕“减排”和“增汇”这两条实现国家碳中和战略的根本路径,未来各国竞争的焦点围绕碳中和技术展开。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在低碳化导向下,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

负排放技术将为碳中和提供终极解决方案。继续开发改进二氧化碳移除措施,主要包括造林和再造林、土地恢复和土壤碳固定、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封存、增强风化和海洋碱化。

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告别跟随式创新,充分树立科技自信,勇于开疆拓土,力争在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中国智慧。

3、促进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

碳中和目标确实会对部分传统高碳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包括煤炭和油气行业。但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转型过程——在此过程中,不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碳行业将会有序退出,拥有相对充分的缓冲时间。而且,并非所有的高碳行业和产品都会消失,将在提供系统灵活性上找到生存空间。碳中和目标也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助力,倒逼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创新,并创造一批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以往基于化石燃料的高碳产业结构应按照碳排放水平进行重新调整,对于高碳排放的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在原来上大压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开展低碳化改造。加强对于既有企业的绿色节能改造引导,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绿色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对既有企业的改造。

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技术革新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清洁化和低碳化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新兴产业先天具有低碳化的优势,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新兴产业没有传统高碳产业的历史包袱,能以较低成本走上低碳甚至零碳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

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对新增能源的需求将基本由新增非化石能源供应量满足。

4、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指全国范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但不同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研究确定各自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

东部沿海较发达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率先实现碳达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碳排放。而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可以率先实现碳达峰,并率先建立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5、绿色低碳金融支持

初步测算表明,中国未来4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介于150-300万亿元之间,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金融机构大有可为。巨量资金需求背后蕴藏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十分吸引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的眼球。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之势,但要保持冷静理性,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推动者。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器作用。金融机构要通过间接融资工具和直接融资工具,为实体经济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发挥资金价格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更多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绿色产业。要通过将风险配置到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使信息对称性低、初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绿色项目不因资金匮乏而发展受阻。通过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研发碳金融产品,发挥风险管理特长,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无形之手”的功能。

《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绿色低碳是重要条件之一。《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上海证券、深圳证券规定深圳上上市的有关条件就包括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关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身的绿色发展和建设,从园区层面系统、科学地对企业碳排放和绿色科技发展进行管控和引导,以及建立区域层级的循环绿色生态发展机制,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

6、加强合作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底色,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探索14亿人口大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也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各界共同努力。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树立国际视野,在大力自主创新的同时紧盯国际科技前沿,与所有愿意合作的国际同行携手努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