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16件建议。其中,“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将由四川代表团和重庆代表团联合提出。
2021年3月,川渝两省市代表团联合提出“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这种提出建议的方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尚属首例。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两省市代表团再次就“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向大会联合提出建议。
川渝两省市代表团第三次联合提出建议,为什么聚焦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为什么优化?
既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需求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是川渝两省市必须担负好的政治责任。三年来,两省市秉持“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意识,锚定“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各项部署,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在川渝全面提速整体成势。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
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布局实施。两省市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实施31个、67个、160个共建重大项目,2023年纳入共建名单的项目多达248个、总投资额达3.25万亿元。特别是双方联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高于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对照目标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相比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区域有较大差距。
这几年,两省市全国人大代表就推动解决有关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有力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改革措施和政策创新成势见效。尤其是以代表团名义向大会提交的建议,对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创造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和空间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1年,川渝两省市首次联合建议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后,国家有关部委积极予以办理答复,把“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有序推动长江上游航道建设和航运中心建设。
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既是写入《规划纲要》的重大部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布局,有利于融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因此两省市代表团将共同建议确定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如何优化?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战略性产业布局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川渝两省市代表团将共同向大会提交的建议,包括支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布局智能应急产业园等内容,即呼吁国家在川渝加大战略性产业布局力度。
初级产品为整个经济运行提供能源、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食物)支撑,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是工业生产的“血液”和“粮食”。两省市代表认为,成渝地区钒、钛、锂、钾、锰等资源优势突出,发挥好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作用,通过全球配置资源,有条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布局国家级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储备中心,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
《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重中之重是“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两省市代表建议国家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摩托车等领域,前瞻布局一批先导产业,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群。
近年来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省市代表建议抓住应急产业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契机,在成渝地区规划布局一批智能应急产业园,大力发展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应急通讯与指挥系统、应急救援服务等,以此推动成渝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成渝地区通用产品或生产线向安全应急产品或生产线转化的柔性制造能力。
此外,川渝两省市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集聚了一批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具备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扩大对外合作的能力。代表们建议在两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卫生健康领域试验内容,支持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支持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开展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加快创新药品审批上市,依法依规建设进口药品口岸,大力推动医工结合科研项目等,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川渝两省市大健康产业发展。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