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关于中国新经济的十大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12 浏览量:235
  1、谁是“新经济”?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首次提到“新经济”一词。所谓“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经济,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直到2014年“新经济”的概念才在中国得到重视,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新经济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初步设想的概念,随着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体系由传统经济占主导向新经济占主导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

 
  2、新旧经济有何分别?
 
  经济形态的区别
 
  新经济之所以称之为新经济,是因为其与传统的经济模式差异显著,是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经济形态。不同于以制造业为基础建立的“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当前时期的新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石的“新的科技经济形态”,摒弃了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层次化的特点,追求网络化、个性化、差异化、速度化。近年来,以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基建投资为主导的旧经济日渐势微,而以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不断突破,日益壮大。
 
  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达46.9%,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0.2%,稳稳支撑起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

 
  核心产业的区别
 
  如果说旧经济是以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新经济不仅包含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也涉及第一、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包括新一代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创新药,还涉及到第一产业当中的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等等。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极其广泛的,不拘泥于特定产业,也因此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心活动的区别
 
  旧经济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将多数经济资源用于生产环节,扩大产能和提高生产效率往往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然而新经济则是以研发和服务为中心活动,这是源于新经济对创新、全球化和资产合理配置的要求。
 
  经济目标实现状况的区别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言,要达到低失业率通常以高通胀率为代价,而保持低通胀率则意味着高失业率。然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自新经济出现以来,保持了10年左右的经济增长,且失业率均保持在5%以下,通胀率在3%以下。

 
  3、“新经济”有哪些特点?
 
  “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是创新经济、科技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综合体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
 
  面对目前资本相对过剩,回报率下降,市场出清压力升高;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本上升的局面,为了达到新的均衡,中国未来必然改变粗放的资本积累和低端人力资本投入,转向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科技投入;
 
  可持续的较快增长
 
  传统经济的增长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而波动,而新经济更易适应经济环境的转变,拥有更大的潜力,增速保持相对较快且可持续;
 
  符合时代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产业规模巨大,为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大力发展高新经济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近年国家重点政策。
 
  4、“新经济”兴起有着怎样的宏观经济背景?
 
  美国“新经济”兴起的宏观经济背景
 
  “新经济”诞生于“旧经济”停滞之时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在其新经济诞生前面临着历史最高水平的财政赤字、极高的贸易赤字以及世界各国间愈发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导火索,石油价格暴涨使得依赖物质资本投入的美国经济步入僵局,国家干预经济失灵从而产生了明显的滞胀。
 
  直到90年代初,美国新经济的诞生才使得情况有所好转。在传统经济中,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通常将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6%的年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并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可以发现,美国的新经济兴起之后,美国经济在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呈现出近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理想状态。

 
  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两大宏观背景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90年代美国经济好转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1988年因特网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连通因特网的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用户,随着因特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美国政府抓住了信息化浪潮的机会,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重组,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网和全球因特网互联,精简结构并大量裁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在不增加用工成本的情况下,不必涨价,保有了价格竞争力并提高了利润。美国高新技术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不到15%增长到1997年的30%以上。同年,高新技术核心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80万,加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高达910万,远超当时运输制造业152万就业人数。
 
  新经济的兴起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无可争议的经济霸主地位,这一特殊地位使得美国可以长期维持巨大贸易逆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80年代竞争力削弱导致逆差的情况不同,新经济时期巨额的贸易逆差正是经济强劲、国内需求旺盛的反映。大量商品和原材料进口一方面压低了美国的通胀率,另一方面贸易逆差也是由资本项目的顺差平衡,大量的海外投资使得美国股票和实体经济竞争力愈发强劲,资本涌入带来了对高新产业领域的投资,从而推动了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政策创新:政策组合拳助力“新经济”
 
  财政政策:推行“平衡财政”。此前巨额的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克林顿政府摒弃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将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增收节支的两个方面,并采取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推行“中性金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幅调整:宏观政策目标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失业率上升两大目标,而80年代的目标仅为控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工具上利用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放弃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美联储以“中性”货币政策来确定实际利率水平,并将短期和长期利率结合起来,实施“抑短放长”的利率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成功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高科技产业政策:克林顿政府在上任之初即制定了产业科技政策,促进竞争,鼓励投资,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开美国产业政策先河,可谓美国新经济崛起的一大政策创新。重要的产业科技政策包括:“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从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两方面鼓励私营企业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法律保护,同时重视教育发展、人才引进。
 
  战略性贸易政策: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将开拓国际市场放在战略优先位置,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通过国内立法,双边和多边协议,推动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贸区”等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中国发展“新经济”的宏观经济背景
 
  全球化与信息化大背景
 
  同美国90年代一样,中国也进入到了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之中:进出口金额大幅增长,目前已经长期高于24万亿元的水平,深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到2017年6月已经达到54.3%,同年双十一支付宝总交易额达1682亿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幅度。全球化与信息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全球化才能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生产全球化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条件、贸易全球化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空间、投资全球化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而信息化是新经济的技术基础,信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才能为新经济带来不竭动力,从而实现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中国正经历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大背景与美国发展新经济的宏观背景相似,令中国有了发展新经济的可能。

 
  新经济“一高三低”的吸引力
 
  中国在经历了1990-2010这20年传统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瓶颈,新经济在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能将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的“一高三低”特点颇有吸引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最好的选择。
 
  5、中国为什么重视发展“新经济”?
 
  传统增长模式的沉沦
 
  中国传统增长模式已经步入瓶颈,旧经济的模式已经出现“钝化”。

 
  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令人坦然接受的理由,例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不可能永远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以目前庞大的经济体量增速略有下滑是合理的;又例如其他发达国家在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速都有下降,经济“换档”是正常现象。总之,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是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所致。这些解释未能深刻剖析中国经济中“旧经济”模式面临的瓶颈和不可持续性。实际上正是“旧经济”的几大要素无法持续高投入,让中国不得不放弃“保增长”,转而寻找“新动能”。
 
  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企,高资本投入模式空间有限
 
  “旧经济”有赖于高投资,但中国杠杆率水平已经位于较高水平,继续加杠杆保增长空间有限。截至2017年年中,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非金融部门债务/GDP)已经达到255.9%,超过美国的249.5%,增长十分迅速。分部门来看,企业部门杠杆率近年来一直维持高位,并且开始缓慢去杠杆,而家庭部门杠杆率近年提升较快。
 
  资源与劳动力要素的高投入同样不可持续
 
  除了资金外,其他的要素如资源和劳动力的高投入同样不可持续。2016年中国原油消费量已达5.78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对外依赖明显。全社会用电超过5.9万亿千瓦时,高能耗、高污染的“旧经济”如果继续维持高增长,资源短缺和生态承受力的矛盾将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面临短缺,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逆转,老龄化正在到来。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的下降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引入和消化海外先进的技术获取后发优势,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源泉。不过,研究发现,2009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变为负值,这或许与中国政府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是大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而非推进结构性改革以提高效率有关。

 
  中国新经济的兴起
 
  在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失灵的当下,中国经济急需寻找到新的动力源泉,而全世界经济增长也越来越依靠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
 
  发展新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旨在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效果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三大效应: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新经济”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版“新经济”方兴未艾,亮点涵盖三大产业
 
  目前世界正在迎来以AI、物联网为代表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有望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美国实现弯道超车。当前中国的“新经济”基础很好,方兴未艾,亮点涵盖一、二、三产业:
 
  第三产业: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新零售、教育养老等
 
  第二产业:芯片、大飞机、高铁、军民融合、5G/物联网等
 
  第一产业: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等
 
  6、供给侧改革如何为“新经济”打开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央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将从三个方面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降成本与补短板:直接服务新经济
 
  降成本:新经济的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尚处于成长阶段,对成本尤为敏感,供给侧改革通过减税、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改革举措,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财务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在传统经济受益的同时,更是直接帮助了新经济的发展。
 
  补短板:补齐当前中国经济软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短板,直接增强中国新经济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培养中国经济新动能。

 
  去产能与去杠杆:释放资源发展新经济
 
  去产能:旧经济的许多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企,造血能力低下,大量企业不得不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维持经营,挤占了大量的经济资源。通过去产能,令这些过剩的“旧经济”快速出清,将之前被占用的大量土地、人员、补贴、金融资源都释放出来,成为发展新经济的资源要素。
 
  去杠杆:金融资源是新经济最为缺乏的资源之一,随着去杠杆的推进,周期行业的负债率已经开始显著下行,金融风险的释放有助于金融资源在新旧经济领域的再分配。由于新经济企业具有规模体量较小、偏向知识经济、固定资产偏少等特点,不适应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未来直接融资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去杠杆和新经济的兴起。

 
  去库存:为新经济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
 
  房地产作为周期之母,行业的繁荣与危机,对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巨大。随着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库存的去化,中国经济的一大隐患被消灭在摇篮之中,为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7、中国“新经济”在高科技领域能否追赶美国?
 
  美国新经济起步最早,占据多个科技高地,然而随着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中美新经济发展路上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逐渐赶超的趋势,科技“G2”雏形已现。
 
  工程师红利:中国进军“新经济”的底气

 
  “新经济”也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对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的依赖不同,“新经济”靠的是大量知识分子(工程师红利)。教育、研发和创新是“新经济”增长的源泉。经过过去40年,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人才的不断积累,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浪潮的到来。工程师红利未来将不断显现,成为中国进军“新经济”的底气。
 
  持续投入:研发支出GDP占比快速攀升
 
  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头羊,美国的研发支出长期保持在GDP的2.5-3%之间。与美国相比,中国过去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但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意义,科技研发持续投入的决心不会动摇。在国家产业规划和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中美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也在日益缩小(2015年中国研发支出GDP占比达到2.07%),且中国每年增长率远超美国。

 
  基础科学研发实力:甩开德国,坐二望一
 
  中国对高科技的持续投入也反映在基础科学的研发实力上,《自然》杂志根据全球68本顶级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制作而成的“自然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机构基础科学实力的很好的指标。根据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数,中国已经远远甩开德国,稳居第二,正在追赶美国。而在机构排行榜上,中国科学院更是以1143.93分力压哈佛大学位居第一。

 
  全球专利申请:中国后来居上
 
  专利申请是我们观察一国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最佳视角,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15年中国共提交了110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全部申请量的38.1%,位居世界第一。在更有含金量的PCT(国际专利体系)申请中,中国共提交了4.32万件,同比增长44.7%,排名前两位的美国、日本分别提交了5.66万和4.52万件,同比增长-0.9%和2.7%。而全球PCT(国际专利体系)前十大申请公司中,中国公司更是占据3席。

 
  科技巨头崛起:科技“G2”雏形已现
 
  跨国企业是中美科技“G2”两强争霸的主体力量,近七年来,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数量始终占据第一,中国紧随其后,由2011年69家增加至2017年的115家,增长速度惊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部分的新经济领域,中国已经走出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在很多领域,我们的企业确实和外国的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也就是我们未来进步的空间。
 
  8、中国的经济结构如何体现“新经济”?
 
  消费升级为“新经济”打下坚实保障
 
  在过去十年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经历了剧变,即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第一拉动力量。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达46.9%,随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在14年第一季度之后至今,一直扮演着经济增长主引擎,为经济换挡不失速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产业将继续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夯实基础,成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结构优化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引领中国经济向着“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的发展目标前行。

 
  第三产业原有领域不断提升,旅游这个传统的第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年均28%的快速增长,今年国内旅游收入有望突破4万亿。除了传统领域保持稳定中高增速以外,第三产业中新领域更是表现亮眼。以快递行业为例,随着网购、外卖等新兴消费模式的蓬勃发展,快递业的产值也实现飞速扩张,从07年的不到400亿增至16年的3974亿,十年十倍。除此之外,影视游戏、在线教育等新兴行业也均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产业的繁荣不仅保障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还成为了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第三产业占就业比重在11年首次跃居第一,此后一路攀升,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3.38亿人,占比43.5%,已成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

 
  第二产业也在经历“自我进化”
 
  就在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第二产业也在经历着自我进化。以计算机、通信、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逐渐取代了冶炼、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传统工业成为制造业中的翘楚。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已经不止是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制造业尤其是沿海制造业的产业链全面性和复杂度更是处于全球前列。东南沿海四大经济省市,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在2018年的经济复杂性指数 在全球就分别位列第5、第8、第13和第14位。
 
  中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
 
  从原来的O2O到现在的“新零售”,线上线下进一步加速融合,传统零售业的新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9、“新经济”如何影响传统行业生态?
 
  “新经济”的日新月异正在不断改变传统行业的生态,我们以消费、制造、金融这三大传统行业为例来探究其影响。
 
  消费行业——从线上为王到线上线下再融合
 
  当谈论起过去十年间受新商业模式冲击最大的行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实体零售业,而改变这一切的正是线上零售的发展。16年底,中国网络零售额突破4万亿,占比达12.5%,略超美国同期的12%,截至今年11月,网络零售额已接近突破5万亿大关,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4.8%。

 
  但是从16年底开始,原来已经被视为夕阳产业的线下零售资产突然开始重新成为互联网大佬追逐的对象,这一切始于亚马逊首推无人超市Amazon Go。
 
  从原来的O2O到现在的“新零售”,线上线下进一步加速融合,传统零售业的新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制造行业——智能制造重塑“微笑曲线”
 
  中国制造依靠低廉的价格、丰富的供给为中国的制造业掘取了第一桶金,但是随着全球兴起的“再工业化”浪潮,一方面东南亚也在依靠更低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与中国抢占低端制造业的蛋糕,另一方面美英德等国家也迫切希望通过制造业来振兴国内经济,中国制造走到了发展十字路口,破局之策是必须走向更高端的产业链。
 
  根据测算 ,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对标工业4.0,正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多数小企业发展水平低。以机器人为例,汽车行业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远低于国外,高端制造仍处于产业初期,中国持续攀升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目前旺盛的需求。

 
  “智能制造”作为工业4.0的核心主导,是中国政策不可或缺的落脚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
 
  对于中国制造业,首先着眼降本增效,加快生产过程和工艺的自动化改造,基于此建立符合实际的“智能生产模式”,并向“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提高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智能+制造业+服务”的聚合裂变,实现产业附加值攀升,重塑“微笑曲线”。

 
  金融行业——Fintech方兴未艾
 
  金融行业这个古老的行业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重新焕发了活力。
 
  但是随着金融监管的趋严以及众多科技进步,野蛮式成长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们也都缓下脚步,一个新趋势摆在他们面前也摆在传统金融企业面前,那便是“Fintech”。
 
  在所有Fintech之中,目前人气最高的当属今年疯狂爆涨20倍的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作为一种更先进的交易处理技术,首先在金融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其不断成熟,在资金清算、征信、股权划转等众多金融传统领域都会发挥出更大应用价值,也将很大程度改变金融行业原有的商业运行模式。

 
  10、“新经济”的兴起将为A股带来哪些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