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行业资讯
园区"十四五"规划的五大核心命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2 浏览量:46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十四五”规划期很快就要到来。对于国家和产业园区企业来说,“十四五”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为科技强国?产业园区企业能否在“黑天鹅”事件频发、产业转型压力大、同质化竞争等诸多挑战下,顺利实现战略升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都需要在“十四五”规划中给出答案。
 
  产业园区“十四五”规划的五大核心命题
 
  (一)战略命题一:愿景目标如何设定?
 
  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产业园区“十四五”规划中一项提纲挈领的顶层工作,重要性和难度都比较大,需要对产业园区内、外部的战略环境进行充分分析,也需要高层领导和各业务单元“几上几下”的多轮沟通和测算才能形成。战略目标一旦确定,就会成为未来全公司所有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指引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时间维度来看,战略目标包括长期目标(愿景、使命)、中期目标(2021年-2025年的年度目标)、短期目标;从内容维度来看,战略目标既包括财务类指标(收入、利润、收益率等),也包括业务类指标(市场份额、增长率等),还包括管理类指标(员工满意度、流程优化等)。
 
  而且,战略目标必须要细化分解到每个业务单元、部门。在笔者操作的多个园区企业的“十三五”战略项目中,战略目标的分解测算是花费时间很多、但从战略实施来讲价值较大的内容,需要咨询机构与战略部门、财务部门牵头,组织全公司所有的业务单元/总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财务主管共同参与,多轮测算、PK,才能真正落地,成为后续年度计划、预算的“大数据”。
 
  (二)战略命题二:产业定位如何升级?
 
  “十三五”期间,许多园区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业、低端物流仓储等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逐步成为“腾退”的对象。2020年初的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产业“洗牌”的进程,许多园区原有的主导产业加速下滑,甚至“一蹶不振”,导致“空置率”和招商难度大幅增加,转型升级的压力倍增。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产业很有可能成为5个10万亿级的产业,预计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同时,战略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明显,产业智能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趋势提速,新的产业模式与组织形态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各种跨界融合产业集群,在空间层面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专业产业园,例如软件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直播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医疗产业园、教育产业园等。在园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而专”的专业园区呈现出更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将成为推动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和“双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但是,产业园区也要避免“大而空”的产业定位,因为现实是“残酷”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产业升级”规划难以落地,许多园区的主导产业升级都是高层领导“赶时髦、拍脑袋”定出来的,缺乏系统研究与论证,没有细分的产业定位,导致同质化定位现象严重。战略新兴产业和好的企业就那么多,各地都想要,无论是产业定位、配套政策、招商手段、还是提供的服务,各产业园区都趋于“雷同”,难免进入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产业招商“漫天撒网”、效率低下,“美好的规划”难以落地。
 
  “十四五”规划期间,产业园区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明确产业升级战略:本园区独特的资源禀赋是什么?哪些战略新兴产业、哪些细分产业、甚至是价值链中的哪些环节更适合在本园区“落地生根”?本园区到底如何进行政策、产业聚集策略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够吸引到目标企业的落地?
 
  (三)战略命题三:商业模式如何优化?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复合的产业形态,既不同于房地产行业,又不同于高科技行业,商业模式较为复杂。通常来讲,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一般会沿着如下三个阶段的路径演变升级:
 
  园区1.0阶段——房地产开发模式:园区初创期,大规模开发建设,主要收入来自于园区土地、房地产销售,呈现明显的“重资产”特征,此阶段园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园区规划、开发、招商能力,角色定位更多偏向于“园区开发商”。
 
  园区2.0阶段——产业服务模式:园区大规模建设基本结束,园区入住率较高,在园区收入结构中,房地产销售的占比降低,载体租金、产业服务费收入的比重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重服务”特征,此阶段园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产业综合服务能力,角色定位偏向于“园区运营服务商”。
 
  园区3.0阶段——股权投资模式:园区已经完全成熟,房地产销售收入已经很少,股权投资收益快速增长,并与产业服务费和载体租金一起,构成园区最主要的收益来源,此阶段园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产业洞察、产业组织、产业投资能力,呈现明显的“重投资”特征,角色定位转变为“产业投资人”或“企业合伙人”。
 
  “十三五”期间,国内大部分产业园区企业仍然处于“园区1.0阶段”,即房地产的一、二级开发收入依然在营业收入中占比最高。根据2018年报数据,国内二十多家产业园区上市公司的房地产销售收入占比平均值超过50%,部分企业甚至超过90%的收入都来自于房地产销售。
 
  “十四五”规划期,虽然房地产开发仍然是产业园区平衡现金流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或者存量土地开发完毕,产业园区将面临着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滑的“窘境”。
 
  “十四五”期间,产业园区亟待明确自己的商业模式升级战略,需要尽快向“房地产开发+物业持有出租+产业服务+产业投资”平衡发展的模式过渡。但是,到底如何确定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业务组合?“轻、重资产”各业务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彼此之间如何协同?确定的商业模式如何落地?这是产业园区企业需要明确的核心问题。
 

十四五规划
 
  (四)战略命题四:如何实现资本突破?
 
  “十三五”期间,许多头部园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抢滩”产业园区业务。作为一个传统上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融资能力不但是保证产业园区项目能否顺利开发的基础,更是后期运营能否持续投入的核心。所以,产业园区在现金流生产能力、资产资本化能力、金融工具适用性等方面与金融资本格外适配。同时,多方势力的加入也将裹挟起资本市场的力量,以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债发行、资产证券化为基础架构,产业园区的“金融属性”特征愈加突显。
 
  “十四五”规划期,产业园区企业应该尽快明确资本战略,基本具备条件的园区企业,应该尽快确定上市主体、上市时间、上市地点(国内还是国外的交易所)、上市模式(IPO还是“借壳”)。已经拥有上市平台的产业园区企业,应该考虑加大“外延式”发展的力度,通过“兼并、收购”优质园区企业的方式,加速扩张业务规模,实现收入、利润、市值的更快增长。暂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园区,也可以考虑与上市公司或产业资本合作的方式,通过发起成立产业基金,大力发展产业投资业务,最终形成“产业和资本相生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
 
  (五)战略命题五:如何进行“跨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产业园区头部企业纷纷进行战略扩张,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中心,布局周边乃至全国的二、三线重点城市。以中电光谷为例,业务覆盖武汉、青岛、沈阳、合肥、黄石、鄂州、黄冈、西安、深圳、海南、北海、温州、东莞、成都等26城市。
 
  产业园区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动因,一方面是自身业务增长需要,原有的园区开发完毕,进入成熟期之后,必须要拓展新的载体空间和增长点。另外一方面也是产业布局、产业链转移的需要,许多已经入园的头部企业有强烈的全国布局需求,或者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必须要迁移到其他区域。此外,全国各地的转型升级需求也为产业园区的区域布局提供了客观条件。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期,园区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系统的战略研究和“深度思考”,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对以上五大核心战略命题做出正确的回答,才可能在未来的五年继续增长,傲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