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经典案例
北京中关村(IT产业总部经济)——“中国硅谷”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5-05-01 浏览量:1752

中关村的经济飞速发展,应该是发展成功的典范,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关村却是失败的发展案例。本案例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和剖析了中关村总部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历程,并且总结了其IT产业总部经济发展衰落的主要因素。

中关村衰败历程

北京中关村(IT产业总部经济)

案例分析

失败因素之一:抛弃草根力量,主要为成熟壮大的阶层和强势力量服务,将吸引世界500强作为其发展战略

“50年前的硅谷=20年前的北京中关村”,都为高科技IT为主的草根阶层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

投资150亿开发西区,兴建豪华写字楼。与朝阳区CBD展开竞争,将吸引国际500强和国内强势企业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是战略上犯的最大错误。

柳传志亦曾表示:政策都将重心落到已经跨越风险期的中大型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近年政府政策在追求“中国硅谷”和“IT产品制造和销售为主,追求GDP的增长”两者之间来回摇摆,定位模糊,直接导致了园区发展的方向性错误。“这个矛盾不能得到解答,中关村的发展问题就无法打开‘死结’”。

失败因素之二:圈地运动,长远发展的票房毒药

中关村热衷于房地产的开发与土地的炒作,提高了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

失败因素之三:技术创新文化与科研院所创业文化融合的失败,应该融合的却分道扬镳

中关村聚集了中国36%的两院院士,58所高等学府,2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80年代,科技人员开始流动,中科院成为主要源头,中科院及下属研究所办公司50家,占中关村企业总数1/3以上,各企业50%以上科技人员来自中科院。

2004年中关村产值主要来自贸易,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足3%,下游的贸易未对上游的研发生产产生强劲的拉动力量,贸易是龙头,研发是陪村。

中关村的非高科技企业反而远比高科技企业欣欣向荣,成为中关村商业化下的新主角,极大地排斥了高科技企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