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中国养老供给侧改革 从哪里下手?
发布时间:2015-12-28 浏览量:387
      目前,我国养老呈现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而养老需求日益巨大、养老服务不完善的现状加深了规划师对我国养老供给侧改革战略重点的深入研究,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战略的实施下,认为最直接的深入养老供给侧改革应以社区为导向。 
      我国养老面对的三大问题。
        老龄化问题首当其冲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放开二胎政策,但仍不足以立竿见影解决中国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至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巨大的需求
  据相关统计机构称,“十三五”期间,我国整个养老市场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
        局限的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认识的局限性,认为用专业医疗技术治疗各种疾病来延缓衰老是“医养结合”,造成了许多区域建设大量治疗型医院,这使得绝大部分的养老消费集中于医院这种相对昂贵的医疗机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养老服务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供给能否匹配成为关键。
        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必要条件是充分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和喜好,要让老人感到快乐,养老地点从医院变成家,并且提供量身定制、高效实用的养老方案,来兼顾他们的身心健康。
        养老服务应以社区为导向,而不是医疗机构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将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在以往的文章中,我院提出居家、社区、机构三重养老服务体系的融合观点,在居家的基础上,提供社区式的服务,保障机构性的功能(可借鉴台湾养老模式)。
        人才是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养老行业人才是达成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但现今,人才供给仍不够理想。具体体现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而老人一旦生病都不是单一原因或单一症状,这类医疗人才比专科医生更适合在社区医院,第一时间为老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做好统筹。
据统计,居家医疗服务人员的缺乏是十分普遍的情况,对比美国等国家,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更加缺乏。美国在2012-2022年间预计医疗康复人员需求数量极大:个人护理580800人,注册护士526800人,家庭健康护理424200人,护理助理312200人。
        养老机构需求与日俱增
  我国老龄人群对专业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大。据预测,我国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将从2015年的659万个增至2025年的1285万个。
 
        以“供给侧改革”满足我国养老需求
        消费金融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剂良药。“消费-需求-供给”三者的关系在改革战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消费是基于需求而消费、供给是基于需求而供给,在改革制度出台以前,往往强调的是以市场消费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而在产品多种多样的今天,必须清楚服务群体目标。养老服务的目标群体是老龄人群,那么医院、传统的养老院这类“期望消费需求”是否满足目标人群对“供给需求”的需要值得思考。为此,建议我国养老机构应注意整合周边社区资源,营造家的感觉,给老年居民选择权,并提供专业、可定制的养老服务,以“供给侧的改革”满足中国养老需求,那么以社区养老为引导的“9073”融合式养老服务体系在验证其效果的证论下,正是我国养老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作者:中智科博研究院规划师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