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集聚量能的承载地、企业扬帆远航的助力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与价值创造者一同阔步,携手成长。
8月20日,值此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三周年的日子,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对临港新片区下一步的总体考虑进行了详细阐述。临港新片区将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年大变样: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
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年来,以“五个重要”为指引,紧扣“四个打造”的工作目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兑现了“三年大变样”的承诺,呈现出了生气勃勃、如火如荼的新临港景象。
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介绍,成立三年来(2019年至2021年),临港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3%,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1-7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8%。
紧扣打造“战略增长极”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据介绍,临港新片区在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上取得了新成效。三年来,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4200亿元,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跃上新台阶: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陈金山表示,过去三年,临港新片区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下一步,要对标‘五个重要’的指示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跃上新台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制度创新是基础,要让高水平开放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最大红利。按照规划,到“十四五”末,建立起更为成熟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在制度型开放上形成更多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初步建成国际认可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自由贸易园区。
着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十分关键,要真正做到让先进制造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到“十四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产业总规模超500亿元。
与此同时,对于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也要不断加大,让科技创新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内在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临港新片区最闪亮的名片,让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到“十四五”末,力争引进培育8家以上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室,30家新型研发机构,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方面,让“五型经济”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特色亮点。到“十四五”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2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超过800家,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5%;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50%。
在现代化新城建设方面,让智慧、低碳、韧性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到“十四五”末,6.5平方公里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实现数字孪生运营,并向全域拓展;骨干道路车路协同覆盖率达到10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0%。
人才层面的支持力度同样重要,让人才成为推动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让临港成为“创业者的城,就业者的家”。
聚焦新探索:
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之际,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推动临港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事实上,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上海先后两次出台市级支持政策文件,即《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今年再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以解决临港新片区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痛点堵点问题为导向,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在市级事权范围内最大力度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差异化制度探索,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从内容来看,措施主要包括强化产业支撑、强化城市功能基础、强化政策保障等3个方面23条任务举措。
华源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任务作为全市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地,对政策推进情况开展动态评估,持续放大政策实效,推动临港新片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改革创新发展。
高质高速发展:
初步体现上海产业发展增长极作用
经过三年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在推进前沿产业方面成绩显著。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介绍,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产业成效明显,已初步体现了上海产业发展增长极的作用。
制造业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据了解,智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临港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产业规模首次超过100亿元。生物医药目前已集聚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机构上百家。
此外,国际数据港能级也在不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投入使用,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成立,累计开通5G基站超2100个。数据跨境流通方面,率先在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领域建立数据跨境流动“正面清单+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面向未来,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据悉,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等三个方面重点支持。
在开展制度创新方面,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站在三周年的新起点上,临港新片区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引才“磁吸效应”:
大力度支持多层次人才需求
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吸引各类人才方面的成效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放大人才政策“磁吸效应”,满足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带来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叶霖霖表示,临港新片区已成为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最优、力度最大、自主性最强的区域。在此基础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和服务,持续优化引才综合环境、提升引才服务水平。
据统计,2021年临港新片区自主办理人才引进同比增长超过300%,临港新片区内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超过1100家。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人才政策集聚度和显示度日益提升,各领域人才加快集聚的态势基本形成。
叶霖霖表示,下一步,上海市人社部门将更加聚焦人才、主动服务产业,强化临港新片区引才“磁吸效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新片区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在推进临港新片区教育资源规划和布局方面,上海市教委一直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表示,下一步,上海市教委将继续大力支持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支持优质教育资源向新片区布局。加大推动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向新片区流动,推动建立学区集团优质师资交流培养机制。
二是加快建立与新片区产业发展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在新片区探索设立1所新型高职学校,积极筹设上音附中临港校区,支持新片区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育人模式上持续创新。
三是提升新片区教育国际化、多样化水平。率先探索建设“未来学校”,推动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拓宽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