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国家作为气候变化谈判的积极推动者,在节能减排的行为和技术方面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尤其英国作为低碳发展理念的先行者,在立法、政策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地方政府先行探索,然后上升至国家层面。日本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减排进程中。美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趋于保守,美国联邦政府带头提高能效,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双管齐下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在低碳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政策各有侧重,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经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国在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和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战略安全保障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工业脱碳带来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将成为各国博弈的关键。
一、多措并举推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工业脱碳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相较于广大发达国家,我国的低碳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也尚不完善。从各国工业脱碳战略的举措来看,促进工业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和技术创新、设计碳定价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是工业脱碳的战略关键,尤其化工能源、钢铁冶炼行业更是碳中和重点关注领域。基于此,为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1、制定工业脱碳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工业脱碳的重要驱动力,是实现具有成本效益脱碳的保障。从国外的科技布局看,各主要国家重视工业脱碳的整体布局。在我国化工和钢铁重点领域,整体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尚未达峰,甚至大部分技术方向处于碳排放逐年增加的状况,基于我国目前发展现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开展工业脱碳整体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总体发展战略,尤其注重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型工业生态系统,保障工业部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构建清洁工业市场机制,配套跨价值链的协调政策
加快构建科学公平高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工业部门脱碳成本降低的根本。碳定价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化工和钢铁工业领域,为实现深度去碳化,实施碳定价机制的同时需要配套相关政策。从化工和钢铁产业链看,上游需要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获得清洁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基础设施;中游需要加大运营等关键环节的投资,以可持续的方式应对碳泄漏风险;下游需要扩大脱碳产品和循环产品的需求,在价值链中整合循环经济和资源效率的激励措施。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启动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极大地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促进绿色转型。但仍需加强工业脱碳的政府投资,将科技创新、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配套全产业链的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深入推进工业脱碳技术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确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加强国内和国际协同合作,参与全球工业脱碳网络构建
加强多国和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是加速全球工业脱碳的有效途径。需要积极协调政府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个人主体等利益相关者,稳步推进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联合;加强城市间相互合作,引导和倡导国际合作,加快新技术开发,提高产量,降低工业脱碳成本,尤其在化工和钢铁工业领域,应当注重稳步推进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吸收国外产业发展经验,引入清洁能源、先进技术加强控制化工和钢铁领域碳排放数量,推进产业技术升级。
二、确定重点方向逐步改进
在未来的低碳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学习相关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确立化工和钢铁节能减排重点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加强低碳科技技术开发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起步较晚,投入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发达国家较少,部分领域核心技术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同时英美等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低碳经济”、“碳足迹”、“碳标签”、“碳认证”等先进理念和相关技术的创新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对加强脱碳、降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注重鼓励节能技术、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2、整合行业资源、完善产业布局
加快化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解决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浪费,创新协同能力不足的问题。优化各生产要素配置,着力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做强高附加值产品,以科技提升品质,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科学合理化解过剩产能,充分回收利用废物化学品和废钢等二次资源。开发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绿色化工和钢铁产品,推动化工及钢铁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跨入低碳发展新循环。
3、制定碳排放交易机制,加强能耗监控
广大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其低碳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多种财政税收政策来鼓励各个产业部门较好地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来。我国在未来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全国层面的低碳市场运作机制,以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的有效结合来实现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
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能源管控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手段加强能耗监管,提高智慧能源管理水平,及时排查生产过程碳排放总量和可控量,持续提升节能降碳空间。
4、持续投入研究资源,创新减排技术
我国化工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依旧会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而能源的替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站在技术的层面来看,我国未来会选择多元化的碳减排技术,包括能源系统的优化技术、燃料与原料的替代技术、“绿电”技术、塑料循环利用技术、低能耗、高选择性的加工技术、生物燃料技术以及CCS/CCUS技术等,而CCS/CCUS技术将会凭借着成熟的应用研究和丰富的国际经验在我国的化工行业中得到大力支持,率先在众多的碳减排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化工行业中的下一个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