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全球价值链下中美贸易战
发布时间:2018-08-01 浏览量:2196

7月6日,随着340亿美元的商品互相开征,中美贸易战开始了。对于美国一意挑起贸易战,中国丝毫不惧,及时、果断迎战。中美贸易战已经吹响号角,在中国经济迎头赶上,中美关系已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背景下,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

1、中美贸易双边现状

美对中出口及中对美出口现状,这是由于国际分工不同造成的,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富裕且廉价;美国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国家,掌握产业链最高价值的部分,这就使得许多美国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在商品生产完成后,再出口到美国。(见图一、图二)

以双边机电产品贸易为例,尽管机电产品是中美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但中美相互出口的机电品存在很大差异,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机电产品以大型计算器设备及零部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等产品为主,而中国出口到美国则是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见图一、图二)

图1: 17 年美对中出口商品金额及所占比率

图2: 17 年中对美出口商品金额及所占比率

图3: 17 中对美的贸易顺差

即便对于一些价值高的产品,美国也会直接在中国开设工厂进行生产、组装,像制造一部2009年版iPhone手机,当运回美国销售时,一部手机可以卖到600美元,中国公司在其中获利只有6.5美元,然而贸易出口数据就显示美国对华逆差高得多。然而,美国凭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地位同样实现了巨大收益,而中国现在还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领域,大多数为处理低端产品和牺牲环境资源而获取的利益。

正是由于这种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异和互补,美国逆差商品种类数和程度都明显高于顺差商品,因而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3752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46.3%。而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将近2700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占中国总贸易顺差的60%多。

图4: 18 年两国征税领域

从美国对中国征税范围和中国对美国终止减税的范围图片上看,(图4)这是两国近日互相征税的部分,其实与上面所说的并不冲突。因为随着劳动力相对优势丧失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趋于优化,对美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增了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也被最大限度地细分,出口品价值由不同生产模块上的不同国家组成,这也被称为全球价值链贸易,其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显著增加,平均占到全球货物贸易的60%左右。

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形态下,大量的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件类中间产品,在整个价值链中流动,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因此,产品生产已取代“本国制造”而被赋予了“世界制造”的意义。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与发展的趋势下,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加复杂,不能再简单地局限于一国边界内去衡量贸易是否平衡,而应放在全球价值链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框架下去评判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对所谓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必须放在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去分析。

图5: 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全球价值链

从的微笑曲线来看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等位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为低附加值产品从上面两个方面来看,长期以来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集中在机械设备行业和轻工消费品行业。恰恰相反,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集中于机械行业、汽车行业、航空行业和光学设备行业等。在全球价值链中,贸易顺差反映在中国,但利益顺差在美国,总体上双方互利共赢。据中方统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59%来自外资企业,61%来自加工贸易。中国从加工贸易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而美国从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益巨大。

就全球价值链分工而言,美国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进口第三国的中间产品较少;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包含相当比例的中间投入品,中国从第三国进口中间产品形成贸易逆差,再向美国出口最终产品形成顺差,因此背负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顺差,并转化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

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全球市场需求依然没有恢复至危机前水平,发达国家加快推动资本和制造业回流,全球贸易投资结构调整较大,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割裂全球价值链合作,因此,对经济全球化拉动效应趋弱。第二方面,美国无视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全球正面临以特朗普政府强硬的进攻性贸易政策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的“强劲逆风”,二战后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风雨飘摇。

第三方面,一旦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战开打,将拉开全球贸易战序幕,并严重割裂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美国报复清单中的电子机械、通信设备都是全球价值链产品,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所有供应链上的国家都要受影响。根据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报告,若中国向美国出口减少10%,韩国对中国出口额将一并减少282.6亿美元,减幅相当于2016年对华出口额(1421.2亿美元)的19.9%。其中电器装备、IT等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分别减少109.2亿美元和56亿美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也发现,在产业内贸易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如果贸易战带来中国出口下降,那么也将导致中国进口萎缩,进而对高度依赖中国大陆进口的韩国、东盟、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3、中国企业须攻产业价值链两端,发展新兴产业

在全球工业分工过程中,中国以“几乎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的天然优势崛起,这也决定了中国获取的分配利润处在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国家也早已意识到劳动力红利即将消失的问题,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国家这种战略导向的判断,对照中国产业的现状就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在吞噬企业的毛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其产品生产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和工序,并将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整合配置,最终形成了以产业内分工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在这个价值链体系形成过程中,跨国公司本着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按照对自身有利的战略意图,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构建、整合,并以此统治着价值链上其他国家生产商。虽然统观整个价值链,分散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厂商之间互为依赖、合作的关系,但这并不等同于它们处于平等的价值分配地位。价值链上研发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是利润最丰厚的两个部分,中间的产品生产、组装环节是利润最微薄的部分。

然而,近期美国又强化了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更多责难,试图强化投资审查以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敏感的高科技领域。即便是在最近的贸易战,美国试图增加的进口限制也集中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包括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技术、机械等产品,其目的应当是促使相关产业重新转移回美国本土;在非经济领域,美国也传出将降低中国的赴美学生签证,一个极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限制中国求学美国的科学领域,阻止向中国的知识外溢的限制。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面临的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战,更是真真切切影响长期发展的技术战、创新战。尽管中国的知识产权争议并不是一个新议题,但近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压力升级,因此,扎扎实实的提升科技水平和进行产业升级,继续推动和改进现有的技术创新政策,才是应对美国技术战的根本战略。

4、结论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美方通过大量进口源自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大降低了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提升了‘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改善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在宏观上也有利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因此,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美方都是大大受益的。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收益的。相信双方谁也没胆量将本此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更不会上升为全面贸易战。因为,这样做是没有赢家的对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更何况世界主要国家也不会支持中美真的打什么贸易战,谁都明白一旦开打,破坏的整个现有的贸易规则,受伤的将是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每一个参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