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1128829
为安徽宣城产业集群整体升级科技赋能!
发布时间:2019-11-22 浏览量:1886

近日,中智科博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黄永刚院长陪同北京各省市驻京商协会、与安徽宣城市领导一行来北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座谈。

此次会议,安徽省宣城市由副市长宁伟同志带队,宣城市驻京招商办事处主任王文、宣城市驻京联络处主任李浩、宣城市政府办公室科长方健博、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长丁亮一同参加。北京各省市驻京商协会会长李延平亲自主持了会议,双方就宣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引进技术创新中心等合作事宜进行洽谈!

此次座谈中,黄永刚院长表示愿意帮助宣城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整体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同时他指出,目前安徽宣城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智谷软件产业园软件和大数据产业集群;宣州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郎溪县特种装备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广德县PCB产业集群;宁国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耐磨铸造产业集群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泾县电机泵阀产业集群;绩溪县机械链条产业集群;旌德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

中智科博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产业集聚区的四大规划原则:

第一,要突出"关联"。产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产业的链接、产城的融合、城乡的统筹。区内企业是否有关联,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

第二,要推进"集中"。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来实现生产力的集中布局,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要"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定要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实现集约化发展。

第四,要功能"集合"。"集合"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要体现"产城一体"。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要与城市功能融合起来,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二要推动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

产业集群升级如何升级呢?

首先,工艺流程升级。产业集群的工艺流程升级模式主要通过对生产系统进行重新组织或一年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进而提高加工流程效率;其次,产品升级。产业集群的产品升级主要指改进老产品或退出新产品,以发展更加复杂、先进的生产线,实现产品增值;再次,功能升级。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主要指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重新组合以提高附加值,创新价值链功能;最后,跨部门协同升级。产业集群的跨部门升级主要指企业向新的价值链转移,并凭借产业技能跨越到价值量更高的另一个产业之中。

应关注产业集群升级的外部途径——嵌入全球价值链

(一)产业转移。我国产业集群的外部升级主要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来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为嵌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产业集群应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为此,产业集群应加快产业转移,制定产业转移战略,将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分离出去,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更加关注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产业转移不仅包括国内外企业对外转移,还包括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因此,我国应积极进行国际创新性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转移,提高高新技术发展能力,加快产业集群创新。

(二)差异化竞争。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提高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产业集群应积极采取差异化竞争,通过差异化产品吸引消费者。为此,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应加快差异化产品的研发,确保产品功能、外观、网络、客户服务等的独特性,避免其他企业对产品及服务的复制和模仿,保持差异化产品的特色和吸引力。

(三)集群品牌。我国产业集群的国际价值链嵌入应充分发挥集群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集群品牌。具体来讲,集群品牌属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公共物品,能够给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带来收益。一家企业的集群品牌使用并不会影响其他集群内部企业的使用。因此,集群品牌属于产业集群内部的无形资源,能够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形成区域营销效应,进而提高集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政府部门、产业集群以及中介机构应积极重视集群品牌,加快建设集群品牌,并强化对集群品牌的保护与推广,构建高质量的集群品牌。

(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快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才能够提高技术水平,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产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应加快技术创新,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在先进技术吸收的基础上开展集成创新,并与产业集群原始创新相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封锁,进而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升级。

据悉:北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依托中科院雄厚的研发基础、科研成果和众多的专家资源,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工作。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在农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自动控制、电子信息、环境保护等高技术领域不断开发新的科技项目;通过与政府及各种组织的合作,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通过与院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技术、人才、信息等科技资源向企业转移;通过与地方及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