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持,衣料主动找人;智能改造,产线精准喂料;绿色提升,降本降耗降碳……近日,在江苏省无锡市,记者走访多家制造企业看到,虽然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但这里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步伐没有停歇,相反在加速推进。
智能车间不断涌现
走进红豆集团男装工厂,记者看到衣料沿着吊挂线有序流转,能主动找到对应操作工;操作台犹如安装了大脑,能根据工人不良率自动停机,并播放视频对其进行培训;旁边无人搬运车来回穿梭,精准配送物料,还能引导产线动态调整。
红豆男装西服厂负责人潘家祥介绍,这条5G智能生产线于2021年8月建成。之前,年产80万套西服需要工人近1000人,现在仅需600人,且个性定制、团购定制与批量生产可混流自由切换。
在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惠山智能工厂,记者看到约5万平方米的生产区域内,仅有少量工人在显示屏前操作。1000多种零部件来回传送,各环节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每个成品套件贴一张二维码,一扫便能实现小到一枚铆钉的溯源。
该工厂负责人张立告诉记者,工厂于2019年完成智能改造,投资近1亿元。改造后,工厂平均每110秒就能下线一台重型柴油发动机,企业产能提升约52%,年均降本超2100万元。
“无锡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加速跑’阶段。”无锡市工信局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李士杰说,经调查,无锡90%以上的企业有智能化改造意愿,近年来类似红豆、一汽锡柴这样的智能制造车间不断涌现。
多项重要指标表明,无锡正向“智造”高地大踏步迈进。据无锡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底,无锡已有“灯塔工厂”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省级智能车间200个。
另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1)》,在参与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的城市中,无锡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数量居于首位。
持续改造成效凸显
无锡普天铁心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摘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其铁芯制造工厂如梦幻中的“未来工厂”——材料进库,末端产品就自动产出,而且包装完备。国内多家知名大型钢铁企业都曾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这是我们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的结果。”普天铁心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梁林秋说,“我们从2015年起,集中3年时间进行投入,现在还在持续不断调整改造,累计花了约3亿元。”
梁林秋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工艺质量提升约70%,订单交付率上升50%,去年产值16亿元,人均产值较改造前提高达10倍。生产单位数量的铁芯消耗的材料、能源都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两年企业利润和出口额平均增长率分别达175%和282%。
普天铁心智能化改造历程是无锡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缩影。2015年,无锡就出台了《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之后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政策意见》,还连续制定3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
“坚持不懈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落实中央要求,是无锡现实需要,也是谋取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说。
得益于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无锡城市能级不断上升,去年GDP总量超1.4万亿元,人均GDP高居全国万亿级GDP城市之首,在江苏省内还被视为“高质量发展领跑城市”。
“三年行动”再度加力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丁汉院士团队今年承担了无锡市一项重要任务,为数百家制造企业进行“体检”,帮助其查找生产短板,诊断其智能化水平并提供技术“药方”。
丁汉院士团队于2012年被引入无锡,2020年获无锡“太湖人才计划”1亿元顶格支持,主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诊断、咨询等服务。比如,无锡中车时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新近投产的智能制造项目,运用了研究团队“共融机器人”等理念成果,能大幅提升高铁车体、客车车厢、风电叶片等大型复杂构件的磨抛加工效率。
“我们今年要完成的这项任务,是无锡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重要内容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副院长浦栋麟说。
无锡今年初出台《无锡市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推动制造业降本降耗降碳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拟定了一系列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的任务,明确将开展千企画像、千企改造、千企领航、千企上云、千企转型、千企创新等工程。
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军表示,要引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充分挖掘企业改造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方案,特别要多推出投入小、见效快的改造项目,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际成效不断提高企业获得感、满足感。
此外,无锡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还将“三降”——增效降本、节能降耗、减排降碳作为核心目标。
浦栋麟说,无锡智能化改造开始早,政府引导有力,企业家敢于上新,原本就有比较优势。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再度加力,必将推动无锡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经济参考报